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世界獨家】中山大學“國際傳播與文化交流跨學科論壇(2023)”圓滿舉辦

2023年5月13日,“國際傳播與文化交流跨學科論壇(2023)”在中山大學南校園學人館順利舉行,該會議由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和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主辦,由中國青年報-中山大學“青年態”對外話語協同創新平臺、中國外文局-中山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中國外文局對外話語創新研究基地、廣東省對外傳播研究基地聯合承辦。會議邀請了新聞傳播學、外國語言文學、區域國別學、旅游學、藝術學、經濟學等領域學者,以及在《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青年報》、澎拜新聞、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羊城晚報》等從事國際新聞傳播一線工作的專家參加,圍繞如何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展開了深度交流。

國際傳播與文化交流跨學科論壇嘉賓合照


【資料圖】

開幕式暨主旨演講

開幕式暨主旨演講由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院長、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何俊志教授主持?;浉郯陌l展研究院黨委書記袁旭陽首先致辭,他點明了國際傳播面臨的時代要求和現實問題,指出本次論壇的重要目的在于搭建學界業界交流渠道,共同探討中國國際傳播話語、傳播平臺和文化交流方式創新的可能路徑。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鄭軍慶在致辭中介紹了中山大學圍繞國際傳播開展的主要工作與研究成果,期待與會嘉賓的交流分享能夠凝聚理論共識、匯聚思想合力,助力國際傳播領域碰撞出新的火花。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院長何俊志教授主持上午場會議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袁旭陽書記致辭

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鄭軍慶書記致辭

主旨演講環節,9位專家從對外話語體系建構、出版與跨文化傳播、生活美學與城市傳播、國際傳播理論建構、技術與國際傳播創新等多角度切入,探討了國際傳播和文化交流的相關議題。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教授認為,國際傳播應秉承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創新話語概念,遵循融通中外的傳播規律,建構共情、共通、共享的新時代中國話語體系。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教授發表主旨演講

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林發欽教授闡述了澳門出版傳播的歷史成就與未來使命,表示未來澳門進一步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尤其重視與葡語國家的合作交流,打造特色,擴大澳門出版傳播的影響力。

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林發欽教授發表主旨演講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副主任王恬分享了人民日報英文客戶端的國際傳播實踐,認為中國可通過“超越文化隔閡建構理解橋梁、規避話語陷阱重塑議程設置、數據可視呈現打造深層影響、延伸媒體觸角提升算法性能”四個角度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副主任王恬發表主旨演講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姜飛教授強調了生活方式美學的國際傳播價值,倡導借助生活方式細節的有機組合,通過國際傳播立體呈現系統的、整體的、“日用而不覺”的美,以展示立體、真實、全面的中國。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姜飛教授發表主旨演講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董時從青年的傳播實踐切入,發表了對構建新時代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看法,強調要理解全球“Z世代”的特征,利用現有渠道培養國際傳播青年人才,突出國際傳播的“青年味兒”。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董時發表主旨演講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祝建華教授追溯了國際傳播在海外華人傳播學者中的發展史,從“條塊框架”探討了國際傳播的難點與痛點,認為傳播學學者需要從自身學科視角出發,開展既能與其他學科充分融合、又獨具學科特色的國際傳播研究。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祝建華教授發表主旨演講

復旦大學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副院長張志安教授概括了中國國際傳播面臨的四個障礙,提出城市是新時代國際傳播的新載體,城市國際傳播應超越“現代城市”的傳統敘事,實現城市正面積極價值觀的柔性傳遞。

復旦大學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副院長張志安教授發表主旨演講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劉琛教授從國際發展視角探究了中國之道的跨文化傳播,認為中國文化形象與中國之道的緊密聯系在于中國對教育發展權的探索和貢獻。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劉琛教授發表主旨演講

最后,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鐘智錦教授從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和社交機器人三個角度探討了人工智能環境下國際傳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指出要利用技術策略和政策規制,引導技術向善、造福社會。

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鐘智錦教授發表主旨演講

平行分論壇

下午三場平行分論壇分別圍繞“國家形象建構”、“國際傳播實踐”和“國際傳播策略”等主題,來自全國的24位學界、業界的專家學者參與討論,反響熱烈。

分論壇一

分論壇一由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林功成副教授與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林丹陽副教授聯合主持。廣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原主任傅朗提出要講故事、傳聲音、交朋友,以貼近外方生活、民眾、社會的“三貼近”方式尋求國際傳播共鳴。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史安斌教授強調,“世界不在乎你是誰,而是你將推動世界人類走向何方”,要警惕內容生成式人工智能背后由技術驅動的國際話語權力失衡,建構“人機共生”視域下的自主敘事體系。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吳瑛教授基于區域國別國際傳播視角,提出應加強學理探索、對接國家戰略、開放辦學,為國際傳播提供新的策略選擇。澎湃新聞編委、第六聲(Sixth Tone)總編輯吳挺介紹了英文新媒體Sixth Tone的國際傳播實踐、探索和思考。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張寧教授指出國際關系對國家形象建構的重要影響,并在關系認同框架下提出國家形象建構的五大要素,即事件、結構、身份、互動和認同。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對外傳播中心主任趙楊分析了國際傳播實踐中的問題,介紹了GD Today的解決方案。中山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孔慶夫副教授認為,粵劇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能夠成為情感維系與身份認同的聚合紐帶,對港澳地區的文化認同形成助力。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熊迅副教授分析了紀實影像的跨文化傳播實踐,指出國際傳播應當重視影像模態背后的語境。

分論壇二

分論壇二由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張津廣教授主持。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胡芳教授指出,中國面臨的國際傳播環境愈益復雜,需要繼續深入探索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路徑,提升人才培養的“專業性”與“國際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英語環球節目中心CGTN新媒體部主任張施磊介紹了CGTN在全球文明倡議下對外話語創新表達的探索經驗。新華社廣東分社對外報道中心主任馬曉澄總結了地方新聞國際傳播的三點經驗,即注重對外傳播的實效、關注外國讀者對中國地方新聞的上升需求、不斷探索外國讀者的興趣點。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雙聘教授詹小美指出,中國在民族復興進程中急需凝練中華精神標識,即“中華文化-中國精神-核心價值觀”的高度凝練與符號化表達,扎根中國式現代化傳播,實現路徑優化。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吳曄教授介紹了文化距離影響下,“文化溢價”和“文化折扣”對網絡文學對外傳播效果的影響。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語言文化學院潘莉教授指出,服務于國際傳播的翻譯人才培養應該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助理江暉副教授以《三體》在日本的現象級傳播為切入點,分析了中國當代科幻文學在日本的傳播模態與路徑,認為要深入思考“異質文化”的本土化傳播以及活用網絡社交媒介。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徐桂權副教授認為,應以“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構建融通中外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核心理念,網絡平臺提供了對外傳播多元主體協同突圍的契機。

分論壇三

分論壇三由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郭宇菲副教授主持。羊城晚報品牌傳播中心副主任、金羊網副總編區健妍介紹了“云上嶺南”對外傳播平臺在國際傳播中的特色模塊。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副院長周慧教授考察了中國視聽節目在歐美國家的傳播狀況及其存在的問題,并從節目制作和海外傳播兩方面提出建議策略。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羅韻娟教授以不同國際媒體對大灣區的報道差異為切入點,總結出外媒呈現的大灣區形象。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語言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張蔚磊教授指出了區域國別研究、國際傳播、外語學科三者之間的緊密聯系,提倡學科不應成為認知發展的邊界,需以問題為驅動,進行學科交叉融合創新。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孫九霞教授指出,互動媒體作為文化交流與傳播的載體,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主客關系和目的地形象,需要發揮多方合力實現旅游場域的去客體化和凝視化。南方都市報社編委、N視頻CEO陳偉斌認為視頻是城市與受眾的新型鏈接,并對大灣區城市形象的視頻化構建及其國際傳播策略進行了分析報告。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楊柳副教授對國際媒體589篇新聞中的話語進行了跨國界、跨文化、跨傳媒體系的對比分析,為全球多元話語體系建構提供了可參考的素材。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李小瑛副教授聚焦于方言與區域經濟發展,發現方言助力于非正式交流,促進了知識的擴散。

此次國際傳播與文化交流跨學科論壇通過學者與業界的跨界溝通、不同學科的觀點碰撞,對中國國際傳播的媒介環境、實踐現狀、發展前景進行了深入分析,就如何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創新國際傳播研究提出了真知灼見,體現了學界和業界的責任擔當與協同合作。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日本熟妇XXⅩXX潮喷_99这里只有免费费精品_欧美free人妖交泄精_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_欧美综合在线精品第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