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黨和政府關注的重點。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在成長中面臨著人身安全、身體健康、學習、情緒、品行、交往等一系列問題。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全程守護好留守兒童身心健康?
“瞄準關愛‘真空期’,到達‘最后100米’”——這是衡南縣給出的答案。
“關愛留守兒童,需要‘從心、從常、從根’出發,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無縫隙的關愛保障體系,從根本上為留守兒童的幸福成長撐起一把‘愛心傘’。”衡南縣委書記胡果雄表示。
今年2月以來,衡南縣啟動留守兒童“三愛三護”行動,大力推進“留愛、送愛、喚愛”三項關愛行動,重點解決在校留守兒童節假日無人看管照顧等問題,推進校內看護與校外關愛無縫對接,不僅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家”的溫暖,也從根本上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社會問題的解決。
“留守之家”留愛在校
蓉蓉(化名)是三塘聯合學校主校區的初二學生,因父母在外務工,家里沒有長輩照顧,她小小年紀便自己在學校附近租房住。“雖然蓉蓉懂事、自理能力也可以,但女孩子在外租房,我們還是不放心。”蓉蓉媽媽有些無奈。
“學校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場所,提升學校的關愛教育水平是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條件保障。部分留守兒童周末無人照看,存在溺水、被性侵等諸多安全隱患,我們要填補這個‘真空期’,做到留守不失守,關愛不失聯。”衡南縣教育局主要負責人說。
今年2月,衡南縣啟動了“三愛三護”行動,建設若干個“留守之家”,對留守兒童特別是節假日無人看護的留守兒童無償提供關愛服務。
蓉蓉剛來一周時,因為不適應、想家,把自己關在寢室偷偷地哭。心理老師肖宗靈發現后,像大姐姐一樣跟她談心、聊天。蓉蓉打開了心扉,試著融入集體,一個月后,她不僅在這里交到了朋友,還變得積極開朗。“住在學校,安全有保障,條件好照顧周全,老師比家里人還上心哩。”蓉蓉媽媽放心多了。
三塘聯合學?;I資40余萬元在松山校區創建了高標準的“陽光苗圃雛鷹之家”,讓每一名留守兒童吃有人管、住有人陪、學有人教、心理有人導。學校在黨員干部中招募一批“愛心爸爸”“愛心媽媽”與留守兒童進行“一對一”結對幫扶,免費為他們提供生活照料、課后輔導、心理疏導等關愛服務。
松山校區負責人陽世財介紹:“學校建立健全‘黨員+教師+志愿者’的服務機制,在學習、生活、實踐、心理、品行等方面為留守兒童提供精準服務。”
“關愛留守兒童,不僅要有溫暖的教育,還要無微不至的關懷。”衡南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打造了80個“吃、住、學、導”一體化的留守之家,為辦好“留守之家”,各學校還召開了校園懇談會,了解學生所需所想,回應家長所期所盼。
在咸塘聯合學校,綜合留守孩子們意見打造的“青蘋果樂園”,是真正屬于孩子們的快樂天地:宿舍裝備一新,床鋪整潔有序,洗衣機、空調等一應俱全;心理疏導場所內,可視電話、宣泄室、游戲沙盤等應有盡有。同時,這里還根據孩子們的需求,提供了多樣化的課后服務,琴棋書畫類等藝術課堂精彩紛呈,包餃子、摘菜、遠足等活動為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寶蓋聯合學校,以“銀杏之光”為品牌打造了留守之家、銀杏課堂、心靈驛站、快樂農場等。為了營造“家的氛圍”,給留守兒童發放點餐卡,讓他們寫下最想念的“媽媽菜”,用味蕾勾起“家的感覺”。從最開始“家長有顧慮、孩子不想來”,到現在“搶著來、喜歡來”,“銀杏之光”已發展成為孩子們最喜歡的樂園。在家長們的強烈要求下,寶蓋聯合學校又在福全、散市兩校區分別新增了一個“留守之家”。
還有栗江、近尾洲……各聯合學校用心用情打造“留守之家”,老師、宿管阿姨既當“生活保姆”,又當“靈魂導師”,既是“游戲玩伴”,又是“吵架調解員”,他們把對學生的愛寫在每一個細節里,寫在犧牲休假、陪伴留守兒童的每一個周末里。留守之家,留住了人,更留住了愛,成為守護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陣地。
“愛心爸媽”送愛到家
“小胖爸爸,大人的矛盾,不牽涉孩子。能不能讓小胖跟媽媽通個電話?”晚上,咸塘聯合學校副校長吳亞東再一次撥通了小胖(化名)爸爸的電話。
小胖是“愛心爸媽”吳亞東結對幫扶的留守兒童,父母離異后,爸爸在外工作,小胖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已經三四年沒見過媽媽了。吳亞東跟小胖結對后,經常跟小胖像朋友一樣聊天。得知這個“開心果”也有自己的心事——想媽媽,吳亞東便嘗試跟小胖爸爸溝通。一次不行就兩次,終于得到了小胖爸爸的同意。拿到媽媽電話號碼的那一刻,小胖眼睛亮了,第一時間便跑出去打電話。
“留守的孩子更需要親情關愛。聚少離多、缺乏溝通阻斷了他們和家長之間愛的橋梁,作為老師,我們要盡力修補這座橋梁。”吳亞東說。
咸塘聯合學校啟動“大手牽小手”關愛留守兒童活動。“愛心爸媽”與“留守寶貝”一對一結對子,不僅關注“留守寶貝”的學習生活,也關注他們的心理世界和情感需求;不僅關注孩子本身,也關注孩子背后的家庭,通過微信、電話、實地家訪等方式,實現“送愛到家”。
家是關愛留守兒童的主陣地,只有家不失聯,留守兒童工作才不會失守。衡南縣“送愛到家”行動,組織教師、本地公職人員、同學三支愛心隊伍,走進、聯系留守兒童家庭,給予留守兒童更多親情友情關愛。
在云集聯合學校,針對22位需要重點關注的留守兒童成立了22支“三幫一”愛心團隊。由班主任老師擔任“愛心爸媽”,做好“三個一”:每月家訪一次;每周與留守兒童談心一次;每學期至少跟孩子們一同進餐一次。由任課老師擔任“愛心使者”,對留守兒童在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活動上優先安排。由同學當“愛心伙伴”,陪伴他們玩耍、學習、成長。通過“三幫一”,共同畫好關愛留守兒童的“同心圓”。
在三塘聯合學校松山校區,老師與婦聯執委建立的“幫扶小分隊”,精準幫扶留守兒童,促進“家校共育”;寶蓋聯合學校除了“愛心爸媽”一幫一,還集結了兄弟學校、社會賢達、村(社區)“兩委”等力量一起關愛留守兒童……如今,“結對幫扶、走出校門、延伸關愛”,已經成為衡南縣各學校關愛留守兒童的常態,成為“讓愛滿家”的重要力量。
“雁回行動”喚愛回家
“以前忙著賺錢,沒顧到孩子?,F在回來做事,雖然賺得少點,但孩子學習、性格等各方面都越來越好了,這才是我們家最大的幸福。”小杰(化名)爸爸跟老師聊起兒子的近況,由衷地表示感謝。
三塘聯合學校松山校區的小杰,從小因家庭單親,沒有母愛,父親也常年顧著工作,甚少陪伴孩子,造成他性格內向,從不愿意與別人溝通,孤獨自卑。松山校區和村里的婦聯執委摸清他的情況后,深知“解鈴還須系鈴人”,便積極邀請小杰和他的父親參加家校共育課堂。結對的老師和執委經常找他父親談心,希望他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小杰父親深受觸動,明白了“賺錢是為了孩子發展”的道理,務工也不去遠方了,而是盡量就近務工,把工作以外的時間都花在陪伴孩子上。慢慢的,小杰享受到與正常家庭一樣的溫暖與關愛,真正擺脫了內心陰影,臉上的笑容多了,學習也更有勁頭了。
讓雁歸巢、喚愛回家,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治本之策。為了鼓勵引導外出務工家長回家鄉創業、就近就業,衡南縣打好“組合拳”:一方面,學校、婦聯、村支兩委從轉變思想入手,辦好“家長學校”,開好“家長課堂”,潛移默化轉變家長觀念;另一方面,各鄉鎮(街道)和縣直相關部門協同發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為有意愿返鄉創業、回鄉發展的留守兒童父母牽線搭橋,提供就業幫扶,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
栗江鎮致力于打造全縣鄉村振興示范樣板點,通過“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引進華瑞潤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落戶新月村,吸引回鄉青年32人;六合村通過引進花椒基地和黃桃基地,建設六合山莊和長沖湖桃園,吸引本鎮回鄉青年30余人。全鎮留守兒童數量下降約11%。
衡南產業開發區引進特變電工、潤澤科技、中通快遞、申通快遞等一批國內500強和行業領軍企業落戶園區,加快發展電子信息和生態綠色食品等優勢產業,新增大量就業崗位,幫助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孩子在家門口上學。近年來,云集街道、三塘鎮返鄉的勞動力和回流的學生持續增多,留守學生累計減少23%。
據統計,衡南縣“留愛在校”“送愛到家”“喚愛回家”三項關愛行動,共幫助4601名節假日無人照顧的留守兒童找到“新家”,為1275名留守兒童提供“愛心爸媽”一對一結對幫扶。近兩年,全縣在校留守兒童數下降8.7%。
永不失聯的愛,為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撐起了一片藍天。
(彭國軍王珊譚明星伍亞平)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