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靜遠 隋佳桐 邢明):初秋的延邊,草木蔥蘢,天高云淡。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是我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區。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筑牢防止返貧屏障;盤活村落民俗資源,挖掘農旅融合新樣板;數字賦能鄉村治理,美麗鄉村宜居宜業……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延邊州邁出了堅實有力的步伐,以高質量發展譜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篇章。
(相關資料圖)
光東村:稻米“身價”翻倍,村容村貌煥新
長白山下、海蘭江畔,在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連片稻田在微風的吹拂下,掀起滾滾綠浪。走在光東村的街道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停放在路邊排起長龍的車輛。游客們乘著小火車穿過稻田,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駕駛”著兒童拖拉機,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
光東村的蝶變,正是延邊州鄉村振興發展的生動縮影。過去光東村大多數村民選擇外出務工,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年人,勞動力少、村集體經濟薄弱、產業單一。
延邊州地處吉林省東部長白山區,是著名的水稻之鄉。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光東村全面推廣有機水稻種植。
光東村村書記金憲介紹,村里成立了有機大米專業農場,銷售模式由原來的“一對一”營銷轉變為訂單式銷售,并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嗎西達”,產品銷往國內及日本、韓國市場。2022年專業農場有機大米產量達2000噸,實現產值2300萬元。
(金憲 央視網記者王靜遠 攝)
風景優美的稻田風光,為鄉村旅游發展帶來機遇。金憲介紹,近年來,光東村依托民俗風情和綠色有機大米品牌優勢,打造了集民俗旅游、觀光體驗、風味餐飲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村田園旅游新區,全面發展民俗旅游。
村里建設了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和景觀大門,通過整合村內閑置房屋,一期共建成60戶不同主題風格的特色民宿,此外還建設了療休養基地、共享農業基地和邊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許多村民也積極參與到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中來,開起了農家樂、超市、咖啡屋、民俗餐廳等。2015年以來,光東村累計接待游客23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322萬元。
2022年,光東村以“企業+村集體+村民”的模式,將民宿、特色旅游項目及線上農特產品銷售平臺等資源整合,實現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帶動村民創業和就業,助力鄉村振興。
金憲表示,鄉村旅游的發展離不開“廁所革命”。2015年,光東村實施農廁改造,234戶全部進行了廁所改造,家家都用上了室內衛生間、水沖廁所,還安上了熱水器。村民金鐘日說,如今如廁再也不會出現“夏天臭烘烘,冬天沒法用”的情況。
光東村因地制宜,挖掘特色資源優勢,走出了一條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從一個產業單一、貧困落后的邊疆小村,成為產業興旺、村美民富的旅游網紅打卡地。
(光東村的親子游樂項目 央視網記者王靜遠 攝)
“東方第一村”防川村,農旅融合的樣板村
“雁鳴聞三國,虎嘯驚三疆,花開香三鄰,笑語傳三邦?!痹诩质|南部圖們江下游的中、俄、朝三國交界地帶,有一座“一眼望三國”的美麗村落——琿春市敬信鎮防川村,被譽為“東方第一村”。
防川村境內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聞名遐邇的吉林八景之一4A級防川風景區就坐落于此,然而,過去這里卻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小漁村。防川村第一書記楊永春介紹,此前村里人均年收入僅一千多元。
如何解決落后發展難題?防川村依托當地區位、資源、生態、人文等優勢,大力發展傳統朝鮮族民俗旅游產業,創新采取“村企聯建”的運作模式,建設了防川“東方第一村”古村落項目。
具體來說,防川村村委會與項目建設單位共同成立旅游公司,統一對古村落進行企業化運營管理和宣傳推介。通過“村企聯建”,旅游公司還利用村內土地建設了景點景區、賓館飯店、游客中心和商業街等,促進村民、村莊和企業互利共贏。該項目于2019年10月建成投入運營;2022年,防川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到6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萬元。
楊永春介紹,目前防川村共有41棟民宿,建筑格局融合了朝鮮族傳統的建筑風格和現代設計理念,并配套建有別致的庭院小景。村民可以選擇將閑置房屋以每年1.2萬元的價格租給旅游公司,也可以選擇自主經營民宿。
(防川村的朝鮮族民宿 央視網記者王靜遠 攝)
距離民宿區不遠處,便是匯聚中、俄、朝三國風情,集特色餐飲、購物于一體的防川村民俗風情商業街。在夏季,這里會根據游客情況,不定期舉行篝火晚會,游客可以一邊品嘗特色美食,一邊欣賞風情歌舞,體驗感十足。
依托“東方第一村”古村落的建成,防川村結合村內界江捕魚、蜜蜂養殖、果蔬采摘等傳統農業,實施產業相互融合的發展模式。
楊永春介紹,防川村每年在圖們江上捕魚可達兩萬公斤,村里將捕魚業與旅游業相互融合,開發體驗捕魚、活魚銷售、農家樂魚宴等項目。防川村是蜂農的聚集地,通過打造蜜蜂基地參觀、現場釀蜜等旅游體驗產品,促進蜜蜂養殖產業發展。
昔日的邊境小村已蝶變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防川村走出了一條鄉村旅游的致富路,打造了農旅融合、農民共富、鄉村振興的新樣板。
(防川村民俗風情商業街 央視網記者王靜遠 攝)
水南村:數字賦能,宜居宜養的邊境村
水南村隸屬圖們市石峴鎮,被譽為邊境線上的“水韻之鄉”。村內居住著朝鮮族、漢族、滿族等各族人民,其中朝鮮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2%,是典型的朝鮮族聚居村。
水南村村委會副主任金國星介紹,2022年,水南村實施數字鄉村建設,將數字化手段與鄉村治理有效結合,聚焦醫療、養老、安防、防汛、防火、環境整治等重點領域,打造了一套貼近邊境鄉村實際的綜合化、智能化管理平臺。
以智慧防火為例,利用集熱成像和可見光于一體的雙光譜球機對水南村全域全天候無死角監控,及時消除火災隱患。
(水南村居民健康服務中心 央視網記者王靜遠 攝)
金國星表示,水南村現居村民以老年人居多。水南村為村內獨居老年人或殘疾人家庭配裝智能手環、一鍵報警器和可燃氣體報警器。手環可以監測心率、血氧,同時具備跌倒報警、一鍵呼叫等功能。
村民日常健康監測由村醫實時掌握,若出現緊急狀況,手環將第一時間推送告警信息并向緊急聯系人發送求救信息。一鍵報警器可以為行動不便、臥床或未佩戴手環的村民提供聲光報警。燃氣報警器實時監測可燃氣體或一氧化碳密度,發現濃度超標會及時提醒當事人或親屬緊急處理?!盀槲覀冞吘炒濉y發族’幸福安度晚年提供保障?!苯饑钦f道。
水南村坐落于圖們市區北面7公里處,生活區距邊境線4.5公里,獨特的地理位置,為其發展民宿旅游提供條件。在水南村內,一幢幢朝鮮族建筑風格的民居整齊排列,一幅幅民俗彩繪畫在路旁的圍墻上徐徐展開。
金國星介紹,目前,水南村結合現有的朝鮮族民宿,為游客提供吃、住、采摘等鄉村生活體驗。游客不僅可以到農家小院采摘水果蔬菜,還能現場體驗制作辣白菜、米腸、打糕等特色美食的樂趣。
(水南村村民參與各類文化娛樂活動 央視網記者王靜遠 攝)
研學是水南村的另一產業。研學基地于2018年10月成立,依托民俗特色村寨,水南村大力發展研學旅游,開發了歷史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學科實踐等研學課程。研學旅游的發展,推動了水南村村集體和村民收入不斷增加。
近年來,水南村推動“數字鄉村”“康養醫養”服務,探索家門口的幸福養老模式?;A設施短板日漸補齊、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公共服務大幅提升,水南村已成為邊境線上的綠美宜居鄉村。
(為了“零距離”服務群眾 水南村在村里設置警務室 央視網記者王靜遠 攝)
產業發展有勢頭,農民生活有甜頭,興邊富民有奔頭。如今,延邊的鄉村振興建設駛入了快車道。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